别让预付费模式变了“味”儿 应加强有效监管
近年来,预付费在健身、餐饮、教育培训等行业广泛应用。在理想状态下,预付费对消费者和商家是双赢,但由于部分商家缺失诚信等因素,经常出现商家给消费者挖坑、卷款跑路现象。
从优胜教育资金链断裂到某长租公寓退费难,再到“一茶一坐”餐饮店大规模闭店……预付费问题防不胜防。每当预付费“爆雷”事件发生时,商家往往一跑了之,消费者“维权无力”,成为一个民生痛点。
预付费领域问题频出,亟待规范。每当预付费“爆雷”事件发生时,商家往往一跑了之,消费者维权无力。预付费模式表面上看是消费者维权的个案,实际上是金融信用不当扩张的结果。当前,对采取预付费模式、卷款跑路的商家,一方面是行政罚款金额较低,另一方面是对其甄别和打击力度不够,缺少震慑力。治难题需要下重拳,对预付费模式应有硬核监管。
从某教育培训机构资金链断裂到某长租公寓退费难,再到某餐饮品牌大规模闭店……每当预付费商家“爆雷”,消费者都会面临维权难的问题。有专家提醒,应该从保护消费者、维护金融市场秩序的角度出发,考虑对预付费模式的监管措施。
北京市行政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张效羽表示,当前对采取预付费模式、卷款跑路的商家执法力度还不够,这一方面是因为行政罚款金额较低,对不少铤而走险的商家来说如隔靴瘙痒;另一方面是对预付费商家的涉嫌违法犯罪行为的甄别和打击力度不够,违法犯罪成本太低,缺少震慑力。
据统计显示,2020年第三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有关预付费的投诉超过23万件。
如何有效监管预付费模式,考验着监管智慧,相关部门也一直在探索。早在2012年,商务部就发布了《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推行“发卡企业30日内备案”和“资金存管”制度;江苏、上海、深圳等地还通过地方立法,设置了“7天冷静期退费”,赋予消费者一定期限的“反悔权”。然而,从实际情况看,这些措施未能有效清除预付费模式中的风险顽疾。
预付费或迎来硬核监管。近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解读“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时指出,将全力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坚决打击非法集资、非法吸储和金融诈骗,对各种违规变相投融资活动保持高度警惕,并将提升监管的精准度。
治难题需要下重拳。虽然预付费模式与投融资活动不同,但随着监管手段越发严格而细致,违规收取、挪用预付费等问题或将得到进一步治理。
当前,多地已经开始“摩拳擦掌”,为治理预付费乱象“下猛药”,比如,按进度结算预付款、设置7天冷静期、使用“黑科技”监管预付资金等。未来5年,预付费领域监管值得期待。
在教育公司爆雷之前,家长一定不会想到,自己竟然会被孩子的培训班割了韭菜。
10月底,经营长达21年的老牌教育机构优胜教育被爆停运,同时出现学员无法退款等问题。据报道,仅北京校区就有上亿元应退学费。一周后,知名英语培训品牌芝麻街英语也有门店宣布停止营业。不完全统计,只北京市房山区一家门店就涉及学员300余名,待退费金额达500多万元。
事件一出,教育培训领域“预付费经营模式”又被推倒了风口浪尖。
近些年,随着大量资金进入教育培训赛道,该行业内创业公司数量一度暴涨,泡沫快速增加,竞争加剧。在此环境下,教育培训机构都动起了“金融化”的脑筋,用预付款增加现金流,以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本并迅速实现扩张。不仅如此,一些教育平台还推出了“教育贷”,以降低用户决策门槛,提高销售转化率。
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春泉认为,教育培训行业预付费的商业风险很大。“根本原因在于企业把发行预付卡作为了融资手段。”
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场地、人力、流量成本日益飞涨,如果盈利能力不足以支付当期成本,教育培训机构现金流就会顷刻断裂。正如新东方集团创始人俞敏洪曾说的:“这个领域一爆雷就是大雷。”
近年来,随着大量资本流入教育培训市场,红海一度翻滚浪潮,竞争的激烈程度与日增长。在这种大境况之下,教培机构们大都意识到了,用预付款可以在短时间内增加现金流,以此进行更好地社会资本利用,进而迅速实现扩张。
然而,有律师专家早期便对教培行业的预付款模式提出质疑与警告:教育培训行业预付费的商业风险很大,根本原因在于企业把“预付”作为了融资手段。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教培机构的成本也在迅速暴涨,机构现金流的断裂危机与日俱增,此时若经营不善,便很容易造成盈利能力难支付当期成本的现象,从而爆雷。
有关于教培行业预付款问题,国家早前便出台了相关政策。
在《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中,明确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在教育部发文后,全国各地也相继发布培训机构管理法则,其中对于预付费经营模式也都作出治理条例。
然而,事实证明,政策的监管还是没能抑制此类现象的发生。“不得一次性收取超3个月费用”的规定并不约束金融机构,导致有大量教育培训机构便通过借贷预付方式来规避监管,打出一个个“擦边球”。
那么,明知此举受监管,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此类现象屡禁不止呢? 有专家表示,机构难以控制住不去收取预付款项,是为了长期锁定一定规模的固定消费人群,尽快收回前期投入。因此,大多数机构都会极力推广预付款消费模式,并根据预付金额的高低,以超低的折扣吸引消费者。
在我们身边经常可以见到此类例子,家长们在面对“多付款多得优惠”、“性价比超高”、“避免今后涨价”等说辞的面前,都难以忍住不去上缴大笔的费用。此种费用基本上都是以年为单位,甚至一次性缴上数万元的家长也不占少数。
对此,有业内机构校长曾透露,预收费带来的优势实在难以舍弃,放弃预收费,不仅会导致现金流锐减,还会增加大笔的续费成本,此外,也很难实现扩张投资等战略布局。没有预收费,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资本效率会大幅下降,所以这实在是一个太庞大的诱惑,很少能有人可以选择放弃这笔钱。
另一位机构校长也对媒体坦诚道,很想去配合政策规定,进行3个月的收费准则,然而,目前依旧是至少按照半年的课时进行收费。一方面是因为,教育的成效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一段时间去培养,另一方面,也实在是因为机构需要这笔钱去交付房租、人力、设备等成本。
平台倒闭后,讨要预付款也成了难题 一家平台申请破产清算后,根据《破产法》上规定,首先需解决的是员工工资,第二是解决欠下的税款,最后才是预付费消费者的债券。而往往申请破产清算的企业,无一不是生前就欠下了大量的员工薪资,等到还能赔付消费者的钱可以说基本没有。
十年来预付费纠纷成维权“老大难”。“您当前已排到7466981位,排队退款期间可正常用车。”
近日,北京的张涵(化名)查看了自己在ofo共享单车平台的押金退款进度,相较于3天前,前面少了176人,平均每天约有58人退费。按照这个速度推算,他大约需要352年才能实现退款。
这是张涵唯一一次参与预付式消费。此前,他听说购买年卡可以骑行返现,就花了199元办了卡。没过多久,ofo就出现了退款难问题,他第一时间联系了平台,最初平台各种推诿不退押金,让他再等等,之后电话再也打不通了。截至目前,ofo平台的续费模式还在进行。
与张涵不同,家住河北的张丽霞是预付式消费的忠实“粉丝”,直到有一天她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浩汐洗衣店倒闭了,让办了储值卡的她到新店办理转接手续。到店后她发现,店名改了,老板和员工都换了,她只能重新办卡。
“充了钱没用多少,人家就跑了。”张丽霞一边气愤这家店不负责任,一边感慨损失还不算多。据她了解,有的人卡里还剩3000多元,有的人甚至不知道这家店已经倒闭了。
此前,她还办过健身卡、美容卡、洗鞋卡、蛋糕卡……有几次,卡没用完,商家就找不到了。“以后什么卡也不想办了,没得到多少优惠,还总上当。”
一些教育机构的学生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更难的是,机构“跑路”后,他们不只没课上,还要继续还“培训贷”。
事实上,早在10年前,预付费就已经成为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北京市工商局发布的信息显示,2010年共受理预付费储值卡投诉1871件,同比增长近四成,是十大投诉热点之一。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2020年第三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超过23万件,其中,关于合同问题的投诉超过5万件。
很多投诉最后都不了了之。消费者因为找不到维权途径或是维权成本太高而放弃。即使走到维权这一步,也常因涉案金额较小,难以引起相关机构的重视。而个别商家甚至换个地方、换个名头“卷土重来”。
为何这些企业敢挪用预付款 预付费的出现是为了让消费者和商家实现共赢,消费者通过储值等手段享受一些折扣,商家通过让渡部分利益留住客源,也可以提前拿到一部分钱用于更好经营。然而,一些商家却打起了歪主意,让预付费变了“味”儿,造成了双方甚至多方共输的局面。
预付费乱象为何屡禁不止?职业投资人、看懂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程宇从资本的角度进行解读,过去的一段时间,遇到一个看似可行的项目,往往就有很多资本“冲”进去,让部分领域产生了“泡沫”。
“预付费乱象的根源不在于预付费模式本身,而是企业资产收益过低,杠杆率过高,追求杠杆套利的结果。”程宇表示,预付费作为企业的一种经营性杠杆,更像一把双刃剑,当资产收益率低于杠杆成本时,反而可能放大企业风险。“归根结底是企业违背商业规律、盲目投机造成的。”
同样变了味儿的还有“培训贷”“租金贷”“美容贷”等金融工具,原本是为了减少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支付压力,却在部分商家的诱导下,成了更多人的支付方式。消费者按月或季度进度向金融机构付款,部分金融机构却一次性将钱打给了商家,商家的杠杆率再次加高,风险也再次加大。商家一旦“跑路”,消费者还要继续还贷,这种风险也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
“一些教育机构拼命扩张。”一位在广州教育培训机构从业10多年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当一个校区业绩不错时,就会开始扩张,在有的地区每隔200米就能看见一个新校区。这些校区往往在凑齐了基本的房租、水电以及运营人员的工资就开始营业。在激烈竞争下,为了获得客源,个别校区将2%-3%的销售提成升至10%,甚至还亏本抢生源。有些校区一个月就亏损20多万元,导致老校区的业绩不断被压缩,钱“烧”光了,一些机构就这样倒了。
赛意企业研究所研究部主任、武汉大学财税与法律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唐大杰指出,出现问题的预付费企业大概分为四种:一是市场优胜劣汰的结果;二是企业经营方向、经营模式存在问题;三是预付款被挪用,比如用于买房、买豪车或进行其他投资;四是个别企业通过这一模式来骗钱,比如个别健身房捞完钱就跑路。
唐大杰表示,2010年9月开始实施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指出,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包括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支付机构接受的客户备付金不属于机构的自有财产,禁止挪用,只能根据客户发起的支付指令转移备付金。在他看来,该管理办法出台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预付费的困境。
预付款真就没有解决之道?
针对近十几年来屡见不鲜的会员制度爆雷,国家也参与进了监管行列,要求此类预付费的企业开设二类账户,就是把预付费的金额存到银行与第三方机构合作的一个账户之中,起到一个资金监管的作用。并且给到此类企业一个低利率的贷款让企业作为运转资金调用,也确实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爆雷导致人财两空的局面。
但是其模式也是存在于不少BUG,例如,监管无法确切地掌握住企业真实的预付款数量,存3个报1个的情况还是会发生,如果单凭企业所提供的数据,这无疑是把企业的风险转嫁给了银行。
预付费的制度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划算的,也确实带来了非常高的打折率,但是其风险也是非常大的,这完全是基于对商家的无条件信任,万一爆雷真是劳财伤神,所以充卡请一定选择靠谱大商家,谨慎下手,切勿盲目消费。
预付费面临监管难题。当前,预付费风险涉及教育、食品、健身等诸多领域,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程宇指出,预付款能不能用,怎么用,除了个别行业外,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法律法规。
2012年1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对预付卡的准入门槛、适用范围以及资金存管比例进行了规定。企业的年营收要在500万元以上,预收资金只能用于发卡企业主营业务,并实行资金存管制度,最少不低于上一季度预收资金余额的20%。
在个别领域,对预付费的管理更为明确一些。比如,规定教育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超3个月费用。
预付费与押金需要分类监管。在唐大杰看来,租房、共享单车等领域的押金作为一种信用保障,不属于预付费,需要另行监管。2017年8月,10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共享单车企业应严格区分企业自有资金和用户押金、预付资金;设立预付资金专门账户,专款专用。
事实上,一些教育机构收费一收就是一年甚至几年的,消费者一次性交费几万元;个别共享单车平台不仅未将押金和预付款区分,还直接将两项款一起挪用了。
中国消费者协会原秘书长杨竖昆表示,预付款缺乏监管是商家出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也缺乏对预付费企业进行严格的发卡资质审查。
北京市行政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张效羽表示,当前对采取预付费模式、卷款跑路的商家执法力度还不够,这一方面是因为行政罚款金额较低,对不少铤而走险的商家来说如隔靴瘙痒;另一方面是对预付费商家的涉嫌违法犯罪行为的甄别和打击力度不够,违法犯罪成本太低,缺乏震慑力。《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当企业违反了这些规定,逾期仍不改正的,仅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预付费领域需要一个位阶更高的规范。”张效羽表示,对于预付式消费管理的关键在于,需要从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法规,在提高对预付费商家跑路处罚力度的同时,形成对预付款监管的长效机制。
那么,预付费模式风险频发的根源到底是什么?预付费风险“顽疾”该怎么治?
如何有效监管预付费模式,考验着监管智慧,相关部门也一直在探索。早在2012年,商务部就发布了《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推行“发卡企业30日内备案”和“资金存管”制度;江苏、上海、深圳等地还通过地方立法,设置了“7天冷静期退费”,赋予消费者一定期限的“反悔权”。然而,从实际情况看,这些措施未能有效清除预付费模式中的风险顽疾。
从本质上说,消费者向商家缴存的预付费是消费者的法定财产,商家没有随意处置、挪用的权利。即使商家要使用预付款,也只能对消费者已消费的商品或已享受的服务,按照双方事先约定去使用。
预付费模式暗藏风险,不仅是消费问题,也是民生问题。有些商家“跑路”,表面看是消费者维权的个案,实际上是金融信用不当扩张的结果。对此,必须秉承“打蛇打七寸”思维,把对预付费的监管上升到维护正常金融秩序的高度,就金融机构如何有序向商家打款、商家如何使用预付费,以及提升相关责任主体违法和失信成本等问题,打造一套更完善的制度体系,给预付费筑牢“防火墙”。
近日,银保监会有关领导指出,“将全力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坚决打击非法集资、非法吸储和金融诈骗,对各种违规变相投融资活动保持高度警惕,并将提升监管的精准度。”如果预付费模式的监管能及时纳入金融监管范畴,那么消除预付费模式中的各种风险则更加可期。
覆盖领域广、涉及范围大、监管难度大……多位专家表示,预付费领域的监管特别是事前监管“太难了”。对此,多地纷纷开始多地多措并举,来治理这一“顽疾”。
张效羽表示,发行各类充值卡等实质上是金融信用的扩张,预付费商家“跑路”是金融秩序问题,对此类行为的监管建议从整顿金融秩序的角度考虑。
设立专门的资金监管平台,实施动态管理。2020年9月,北京基于银行的资金监管和业务管理体系,结合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黑科技”,建立了朝阳区预付费资金监管平台,平台可按照消费者签到打卡次数,确定划拨金额。并且,当出现消费者申诉时,平台将自动冻结资金。
资金监管平台谁来管也是一个问题。中国消费者协会原副秘书长武高汉指出,如果由第三方账户或机构来监管预付款,如何平衡企业和监管方之间的利益?一般来说,企业采用预付费的模式,意味着向消费者让渡部分利益,再向企业收取监管费,该怎么收?“收多了企业受不了,收少了监管机构积极性不高。”
杨竖昆则表示,可以成立预付费相关协会,相关企业按比例提交保证金,由协会进行监管,一旦出现问题,可由该协会对消费者进行善后处理。
针对公众关注的贷款问题,杭州提出住房租赁企业收缴的租金、押金和利用“租金贷”获得的资金等租赁资金,均应缴入租赁资金专用存款账户管理,对存量委托房源,应交风险防控金30%。这意味着,一旦企业跑路,消费者即使不能要回全款,至少能稍微“回个血”。2020年11月,上海提出设置健身卡“7天冷静期退费”条款,消费者办卡后可以7天无理由退款,似乎让冲动的消费者有了“后悔药”。
“消费者预付款的监管之网已经撒下,但这张网还是稀疏。”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表示,预付款的监管仍面临很多现实难题,即在防止企业跑路和自由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监管的款项是多少,具体怎么监管,如何保证监管的有效性,还需进一步探索。
不同的预付费企业,具有不同的特征,需要分类别管理。杨竖昆建议,根据商家收取的预付款金额大小分开监管。房屋租赁的预付费和押金另当别论。
“这是一个民生行业,不是资本的赛场。”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住宅租赁产业分会秘书长杨春雨表示,在租房等涉及民生根本的行业,相应的监管不能缺位。但他也提到,考虑到当前“放管服”政策的大背景,对任何一个行业加强监管,对主管部门来说可能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杨春雨建议,住房租赁领域尽快建立以住建部门为核心、多部门联动的监管机制:住建部门依规发放资质,工商部门监管实缴注册资金,税务部门定期审计企业经营,财政部门按规给优质补贴,银监部门实时监控资金情况。
“问题不是没制度,而是落实不了。”张效羽指出,强力的执法对制度的实施非常重要。当前,各个预付费领域涉及的监管部门相对比较交叉,比如租房领域一旦“爆仓”,往往需要住建、金融甚至公安部门出手。
此外,唐大杰建议,政府部门需要不断提升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在抓典型、警示市场的同时,多推广一些好的预付费模式,而不是“一管就死,不管就乱”。以及多做一些风险警示,对消费者进行教育和引导,德和衡律所律师任力提示消费者,做好证据收集,有商家的身份证号,就能向法院提起诉讼,面对消费者找不到商家的情况,法院将会联系商家。“消费者在购买预付卡时一定要擦亮眼睛。”
“这是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博弈。”唐大杰认为,未来5年,消费者将变得更为理性,商业氛围也将会变得越来越好。在程宇看来,未来,预付费风险可能在某段时间大量释放,但强监管后,预付费模式将可实现规范发展。
综合来源:工人日报 经济日报 新浪 全媒体大数据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